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2008】东风知青纪念碑(孙向荣)

点击关注👉 知青情缘 2024-02-02








【记忆2008】

东风知青纪念碑

 

作者:孙向荣



.
 



    2008年是西双版纳国营东风农场(下简称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农场邀请了原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知青(下简称四地知青)代表242名参加了建场50周年庆典。


    为向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献礼,为在中缅边境的红土地留下永久的纪念,经农场党委批准,由四地知青自筹资金在东风农场建立知青纪念碑。


    纪念碑于2008年6月筹建,11月2日竣工。12月19日在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期间举行了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


    纪念碑坐落在农场场部景观大道与知青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南侧的中央绿化带上,与南面的东风农场主题雕塑遥相呼应。


     纪念碑由钢筋混凝土基础、黑大理石饰面碑基和青石浮雕碑体组成,长5米,高2.5米,厚0.8米。碑体由50块四川隆昌青石预制件组装砌筑而成,重约20吨。碑体南立面是一组反映当年知青在西双版纳沟谷雨林里垦荒植胶的浮雕。碑体北立面的中部用魏碑体刻有碑文:“谨以此铭记:1961—1979年拓荒于云南东风农场的昆明、重庆、北京、上海知识青年 二00八年立”。纪念碑名命为“记忆”,记忆两字用隶书(阴文)作为背景图案镌刻在碑文立面的下一层。


   纪念碑造价16万元(原预算20万元),由出席建场50周年庆典的四地知青代表按出席人数的百分比承担。


    纪念碑命名为《记忆》,以铭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来自四地的知青在东风农场垦荒植胶,艰苦创业的历史;铭记为此付出宝贵生命的知青战友。


    建立知青纪念碑不是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也不是纪念知青历史的辉煌,而是纪念知青在那特殊的年代逝去的青春年华,纪念知青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所做出的贡献,纪念知青和农场干部职工、和边疆兄弟民族在艰苦创业、屯垦戍边中所结下的血汗情谊。知青纪念碑的建立是东风农场知青的心愿,它承载的历史也是当年云南农垦十万知青史的缩影。


    2018年是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建碑十周年。为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笔者将参与纪念碑建设的部分图片和资料汇编成美篇《记忆2008(2)》与朋友共享。借此机会,向支持和关注知青纪念碑建设的农场党委、干部职工和知青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知青纪念碑的设计者、建设者、参与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编辑本美篇提供图片和资料的朋友、知青网站和博客表示衷心的感谢!


▼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南立面(正面) 2008-11-4孙向荣摄


▼纪念碑南立面的拓荒浮雕 。2008-11-5 孙向荣摄


▼纪念碑北立面镌刻着碑名和碑文。2008-11-2 孙向荣摄


▼纪念碑西立面下部刻有总设计师江碧波教授的署名。


▼江碧波教授参照知青提供的拓荒老照片,根据知青对当年拓荒岁月和劳动环境的描述正在创作纪念碑碑体浮雕泥样。图片由余远瑾提供,2008-9-9摄于重庆“碧波艺苑”。


一、纪念碑筹建


   2008年6月,上海知青提议由知青自筹资金在东风农场建立知青纪念碑  。该提议得到了原东风农场四地知青的响应和农场党委的支持。2008年6月11日经农场党委批准,建碑地址确定在农场场部景观大道与知青路交汇处的中央绿化带上,并要求在2008年11月与东风农场博物馆同时竣工。


   为顺利实施知青纪念碑的建设,经四地知青友好协商,2008年7月22 日成立了知青纪念碑筹建工作小组。组长:张进辉(北京),付组长:赵凤巧(上海),组员:北京/ 李再延、何龙江;上海/ 周公正;重庆/余远瑾;昆明/何宣、王萍。


   筹建工作小组的成立,加强了知青和农场党委及四地知青之间的联系。在方案征集,落实设计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及建设资金的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纪念碑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筹建工作小组组长张进辉(后排左二)召集北京知青研究纪念碑设计方案及筹建事宜。前排左起:邵玉玲、何龙江、丁品、李再延(图片摘自邵玉玲博客)。


▼图为上海知青在《勐龙在线》主编周公正召集下讨论知青纪念碑方案和筹建事宜。2008-6-15摄于上海,图片摘自《勐龙在线》网。


▼2008年12月,知青纪念碑建设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相遇在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左起:原北京知青邵玉玲、上海知青赵凤巧、重庆知青余远瑾。图片摘自东风农场编著的画册《永恒的记忆》。


▼知青纪念碑的建立是原东风农场四地知青大力协作,相互支持,共同配合的结果。图为重庆知青余远瑾与上海知青孙向荣在农场场部办公楼前亲切握手。(摄于2008-12)


▼上: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位置平面图(制图孙向荣)。
下:东风农场主题雕塑和景观大道北望。


▼纪念碑筹建工作文件(一)


▼纪念碑筹建工作文件(二)


▼纪念碑筹建工作文件(三)


▼纪念碑筹建工作文件(四)


▼纪念碑筹建工作文件(五)


▼纪念碑筹建工作文件(六)


二、设计方案征集


   2008年6月15日至8月6日为知青纪念碑设计方案征集阶段,期间先后产生六个方案。2008年 8月6日,纪念碑筹建工作小组在广泛征求四地知青的基础上,按大部分知青的意愿,最终确定了重庆知青提议的《拓荒浮雕—记忆》方案,并委托余远瑾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确定雕塑家江碧波为知青纪念碑总设计师,孙向荣为总监制。


   六个设计方案的细节和设计说明详见何龙江、邵玉玲等知青博客及《65支边工作室》、《勐龙在线》、《西部知青(一师二团)》等知青网。六个方案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设计理念。前面的方案为后续方案拓展了新的设计思路,未选中方案为最终方案的优化和确定奠定了基础,都凝聚了设计师的智慧和心血。


       建一个什么式样的知青纪念碑并不重要,东风农场的十八万亩橡胶林是知青最好的纪念碑,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与勐龙河畔的山水同在!


1、《知青物件雕塑》方案 

   该方案根据北京知青提出的设计理念由孙向荣设计(2008-6-26)。


   孙向荣,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曾任农场场部和版纳农垦分局保卫干事;1974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建筑系讲师;1993年调上海某企业,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2008年4月至12月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东风农场博物馆和知青纪念碑的建设。


▼2008年6月,北京知青提出以锄头、砍刀、胶刀,斗笠,钢笔、书本、挎包物件组成的《知青物件雕塑》方案,该方案是从莫斯科红场无名英雄纪念碑获得的启示。(下图为莫斯科红场无名英雄纪念碑,图片摘自李再延博客)


▼孙向荣在东风农场的临时工作室(摄于2008-6-25)


▼知青物件素描(2008-6-22 孙向荣)


▼《知青物件雕塑》方案平面图(2008-6-25)


▼《知青物件雕塑》方案立面图(2008-6-26)


▼《红旗与梯田》、《扁担与胶桶》方案总设计师丁品

       丁品, 原东风农场北京知青,下乡期间曾负责云南建设兵团(云南农垦总局)宣传处的美术工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毕业后曾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美术美编、副编审。2002年调入中国传媒大学任动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丁品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和教育40余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大型个人画展,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照片中的20世纪》上、下卷;《别了20世纪》诗与照片;《20世纪的浩劫—系列水墨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艺术表现丛书《人体粉画的活力》等。


2、《红旗与梯田》方案
设计:丁品;(2008-7-3)

上:方案透视草图;下:方案立面图和平面图


3、《扁担与胶桶》方案

设计:丁品;制图:孙向荣(2008-7-16)


▼丁品向参加纪念碑方案讨论的北京知青代表作《扁担与胶桶》方案的设计说明。


▼《扁担与胶桶》方案透视图(2008-7-13)。


▼《扁担与胶桶》方案的立面和平面图(2008-7-12)。


▼《扁担与胶桶》方案平面布置图(2008-7-18)。


4、《手臂》方案
   由上海知青2008-07-01提议,该方案未形成设计图纸。插图摘自上海知青《勐龙在线》。


5、《希望》方案 
   重庆65支青2008-8-1提议 ,该方案未形成设计图纸,详见《65工作室》网。


6、《拓荒浮雕—记忆》方案


▼知青纪念碑总设计师江碧波

   江碧波,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造型系,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她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版画、油画、中国画和雕塑作品,曾在多地举办过个人美展,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雕塑大师。


  ▼   上:拓荒历史照片,记载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梯田大会战中知青的劳动场景,此照摘自上海知青2001年出版的《勐龙印迹》。
  下:以拓荒历史照为原型的知青纪念碑《拓荒浮雕—记忆》正立面,该方案由重庆知青提议,江碧波教授设计,2008-8-03。


▼《拓荒浮雕—记忆》方案立面图(上:南立面;下:北立面)。经原重庆知青余远瑾、罗小文和江碧波教授对设计方案的多次认真推敲,商定了知青纪念碑的造型、碑文和碑名。


▼《拓荒浮雕—记忆》施工图(上:立面和平面尺寸图;下:混凝土基础配筋图)。


▼知青纪念碑工作小组公告(2008年8月28日)
   知青纪念碑在四地知青的关注和支持下,经3个多月的方案筛选,最终选定了重庆知青提议的方案,浮雕《记忆》。
   纪念碑工作小组委托著名雕塑大师江碧波教授总体设计;并委托重庆知青代表余远瑾,于8月17日与重庆碧波艺苑有限公司签订知青纪念碑《记忆》雕塑的制作合同。
      图为参加纪念碑最终方案确定的北京知青代表留影纪念(摘自邵玉玲博客)。



三、纪念碑施工


   2008年8月20日至11月9日为纪念碑施工阶段,历时50天。


1、拓荒浮雕碑体制作

2008年8月20日至10月17日为纪念碑碑体制作阶段,9月25日江碧波教授在重庆“碧波艺苑”完成拓荒浮雕泥样制作。


▼2008年9月8日,重庆知青余远瑾、张欣然、蒋朝英、王远侠等到浮雕泥样制作现场为浮雕人物衣着、锄头、草帽、鞋、小辨等细节提出了修改意见。图片摄于重庆“碧波艺苑”,由余远瑾提供。


2、基础施工

   2008年10月4日至10月11日(历时7天)。


   基础工程为地下深度1米、长度为6米、厚度(宽度)为2.2米;地上部分长度为6米、宽度(厚度)为1.2米、高度为0.4米的钢筋混凝土基础,混凝土标号C 30 #,钢筋为¢25mm螺纹钢。


   10月4日地基开挖,5日配置钢筋,6日完成钢筋配置与现场安装,7日基础混凝土浇注完毕,8日至10日混凝土基础养护,11日基础地上部分拆除模板,纪念碑基础施工结束。


▼上:纪念碑建设地址原貌。孙向荣摄于2008-10-4
  下:纪念碑地基开挖施工定位划线。


▼   纪念碑地基开挖施工。孙向荣摄于2008-10-4


▼总监制孙向荣(左),东风农场综合管理科科长兼基建科副科长曾文斌(中),基础施工单位景洪沧江建筑工程公司项目部经理张生(右)在纪念碑 建设工地上。2008-10-4朱武军摄。


▼纪念碑基础工程所用的钢筋、水泥、碎石、黄沙等建筑材料。2008-10-7孙向荣摄


▼ 原云南惠明农场的北京知青王运昌(左),对纪念碑的建设高度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可贵的是他在国庆期间回访农场时专程来到东风农场,参与纪念碑的基础施工。他说:“纪念碑不仅是东风农场的,也属于全体云南农垦知青的。“2008-10-7孙向荣摄


▼ 北京知青王运昌(右二)和孙向荣(右一)在纪念碑混凝土基础施工现场。



▼ 纪念碑混凝土基础北望,摄于2008-10-11孙向荣。


3、碑体安装

   安装工程从2008年10月21日开始止10月31日结束(历时11天)。


   2008年10月17日重约20吨的碑体预制件50块从成都启运,20日到达东风农场。21日在项目经理徐国均带领下开始碑体安装施工。


  2008年10月28日总设计师江碧波教授抵达东风农场,29、30日亲临工地对安装到位的纪念碑浮雕主体进行修正和指导,于10月30日返渝。


▼2008年10月20日重约20吨的碑体预制件从成都运抵东风农场。



▼浮雕部件卸车起吊,2008-10-21孙向荣摄。


▼碑体部件吊装司机朱礼云,2008-10-21孙向荣摄。


▼卸车后的浮雕预制件 2008-10-21 孙向荣摄。


▼2008-10-21在项目经理徐国均带领下开始碑体安装施工。


▼安装工程项目经理徐国均(左)2008-10-22孙向荣摄。


▼碑体安装施工,摄于2008-10-22孙向荣。


▼2008-10-22上午,云南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杨焰平(右三),云南天然橡胶公司总经理李民(右二)等在东风农场党委领导的陪同下视察知青纪念碑建设工地。孙向荣摄


▼碑体安装施工,摄于2008-10-23孙向荣。


▼碑体安装施工(上:南立面,下:北立面),摄于2008-10-23孙向荣。


▼总监制孙向荣(左)在碑体安装施工现场,2008-10-23朱武军摄。


▼东风农场宣传科朱武军拍摄记录纪念碑施工过程,2008-10-23孙向荣摄。


▼东风农场退休干部蔡俊(左)在碑体安装施工现场,2008-10-23朱武军摄。


▼碑体西立面安装施工,摄于2008-10-24孙向荣。


▼碑体安装施工,摄于2008-10-25孙向荣。


▼2008年10月27日纪念碑碑体安装施工结束。


4、地面工程

   2008年11月2日至11月9日(历时7天)。



▼纪念碑地面四周铺设毛面青砖,铺设面积36平方米。


▼2008年11月2日东风农场综合管理科科长曾文斌(右)向基础施工项目经理张生(左)安排纪念碑地面施工事宜,孙向荣摄。


▼纪念碑地面绿化施工,2008-11-7 孙向荣摄。


四、纪念碑竣工验收

   2008年11月2日,知青纪念碑基础施工和碑体安装工程通过了竣工验收。参加验收的代表有总监制孙向荣,负责基础施工的景洪农场沧江建筑工程公司第八项目部经理张生;负责浮雕碑体安装施工的重庆碧波艺苑有限公司徐国均一行四人;东风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场庆办主任欧阳孝清、综合管理科科长兼基建科副科长曾文斌、宣转科朱武军。


    从2008年6月11日东风农场党委批准建立知青纪念碑至11月9日竣工,周期为151天。


▼2008年10月28日,纪念碑总设计师江碧波教授(上:左二)抵达东风农场,受到农场党委书记匡公元(上:左一)的热情接待。朱武军摄


▼2008-10-29、30日江碧波教授亲临建设工地,对安装到位的纪念碑浮雕主体进行修正和指导。朱武授军摄


▼  2008年11月2日上午参与竣工验收的人员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欧阳孝清摄


▼参与纪念碑竣工验收的东风农场代表,(左:欧阳孝清,右:曾文斌)。2008-11-2孙向荣摄


▼总监制孙向荣(左一)、农场场庆办主任欧阳孝清(左三)、基建科副科长曾文斌(右一)在纪念碑竣工验收现场。2008-11-2朱武军摄


▼纪念碑建设方和施工方代表在竣工文件上签字。左起:总监制孙向荣,重庆碧波艺苑有限公司徐国均,景洪农场沧江建筑工程公司第八项目部经理张生。2008-11-2 朱武军摄


▼知青纪念碑竣工验收文件(一),原件由东风农场基建科存档。


▼知青纪念碑竣工验收文件(二),原件由东风农场基建科存档。


▼知青纪念碑竣工验收文件(三),原件由东风农场基建科存档。


▼2008-11-11云南天然橡胶公司总经理李民(右三)在陪同海南农垦领导考察东风农场期间参观了刚竣工的知青纪念碑。右二为农场党委书记匡公元。孙向荣摄


▼云南天然橡胶公司总经理李民、海南农垦领导、农场党委书记匡公元、东风橡胶分公司副经理何剑等在知青纪念碑前留影。摄于2008-11-11


▼2008-12-3 原北京知青闻闸(中)回访东风农场,在农场党委副书记唐保国(左)陪同下参观了知青纪念碑。闻闸曾任东风农场宣传队指导员,197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留校任团委书记,副教授;后调中央教育学院任新闻部主任。


▼2008-12-2 上午,西双版纳州电视台记者王晶,李树志来东风农场采访知青纪念碑的建设。朱武军摄


五、纪念碑落成揭幕

    2008年12月19日下午,在农场场部景观大道知青纪念碑前举行了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云南省农垦总局和版纳分局领导、东风农场党委常委成员,中层干部、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代表、全体场庆知青代表,共270余人出席了揭幕剪彩仪式。


   揭幕仪式由原重庆知青余远瑾主持,北京知青王和平致辞。云南农垦总局、版纳农垦分局、农场党委领导;北京知青邵玉玲、李立昌、王和平;昆明知青何宣、王萍;重庆知青唐明、余远瑾;上海知青周公正、赵凤巧为知青纪念碑揭幕剪彩。


▼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活动日程安排。(来源:场庆办公室)


▼纪念碑筹建工作小组副组长,上海知青赵凤巧和总监制孙向荣在现场布置知青碑揭幕。东风农场宣传科长刁晓明摄。


▼     知青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现场,刁晓明摄。


▼  知青纪念碑揭幕仪式由原重庆知青余远瑾主持,刁晓明摄。


▼ 在揭幕仪式上原重庆知青余远瑾简要回顾了知青纪念碑的建设过程,刁晓明摄。


▼北京知青王和平(中)在纪念碑揭幕仪式上致辞,刁晓明摄。


▼云南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苏维凡、云南天然橡胶公司总经理李民,农场党委书记匡公元,东风橡胶分公司经理李秉成等领导参加了知青纪念碑揭幕仪式。刁晓明摄。


▼知青纪念碑筹建工作小组副组长,上海知青赵凤巧宣布知青碑揭幕。刁晓明摄。


▼昆明知青代表与云南农垦及东风农场领导在纪念碑前留影,刁晓明摄。


▼上海知青代表与云南农垦及东风农场领导在纪念碑前留影,刁晓明摄。


▼东风农场副场长张云江(左二)与重庆知青代表留影,刁晓明摄。


六、记忆永恒

        2008年11月,原重庆知青余远瑾在纪念碑竣工时说:“一张当年知青在西双版纳拓荒种胶的老照片,用它顽强的生命活力跨越时空。几十年后的今天,终于以纪念碑浮雕艺术的形式回归于第二故乡的红土地上。凝重的青石浮雕用它久远而褪色的记忆向人们讲述:一群曾经来自昆明、重庆、北京、上海知识青年“拓荒”者刻骨铭心的故事……。”


      东风农场位于西双版纳勐龙镇,创建于1958年,是个以种植生产天然橡胶为主业的国营农垦企业。文革前有少量昆明支边青年来场,1965年重庆市516名支边青年进场。1968年3月首批55名北京知青上山下乡来到东风农场。自1968年至1971年间大批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的城市知识青年相继到农场落户,知青人数达到13522人。1979年至1980年知青返城,留场知青不足1%。


       1970年初东风农场改编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团,1974年10月恢复农场建制。1968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在东风农场的十年里,正值农场的创业发展时期。知青的到来给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的新生力量。十年间农场人口增至2.4万余人,农场编制由原6个分场扩建为15个分场,191个生产队。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由4.5万亩发展到10.5万亩, 橡胶开割面积由0.2万亩扩大到3.8万亩,年干胶产量从5吨增至2000多吨。


       知青来场时,除少数建场较早的连队橡胶林已开割外,大部分是以知青为主体的新建连队。在农场干部职工的带领下,知青在中缅边境的热带沟谷雨林里从事着开荒斩坝、开挖梯田、橡胶定植、幼林管理、割胶和橡胶加工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交通闭塞,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里,知青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04年3月,东风农场在勐龙河畔建起了占地百余亩的龙泉公墓,将下乡期间在农场去世的82名知青的墓集中安葬于此。……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深深地烙在中缅边境的红土地上,融化在勐龙河畔的胶林里,镌刻在纪念碑的碑文上。青石铸胶魂,红土立丰碑,让青春的记忆成为永恒!


▼西双版纳记载着昔日知青的情怀。
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东风农场拍摄记录片《根深叶茂》,记录了知青艰苦创业的历程(前排左二为东风农场知青标兵沈瑾瑾),图片摘自《勐龙印迹》。
下:1968年3月首批55名北京知青经周总理批准上山下乡到东风农场落户,图片摘自邵玉玲博客。


▼知青铭记下乡时告别亲人,远离故乡的那一刻,图片摘自《勐龙印迹》。

▼知青铭记下乡期间在西双版纳沟谷雨林里艰辛的拓荒岁月,图片摘自《勐龙印迹》。


▼知青铭记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所付出的青春年华。
上,左起:幼苗定植、林地管理、割胶。
下,左起:收胶、制胶。图片摘自《勐龙印迹》。


▼知青铭记在版纳勐龙的红土地上艰苦创业的历程,图片摘自上海知青《勐龙印迹》。


▼知青铭记在和边疆兄弟民族屯垦戍边中所结下的血汗情谊。
上,左起:当年哈尼寨的忆苦思甜教育、知青走访傣家村寨。
下:知青为兄弟民族文艺演出,图片摘自《勐龙印迹》。


▼知青铭记长眠在勐龙河畔的知青战友。
上:四地知青代表在龙泉公墓为已故知青和先烈敬献花圈。
下:著名摄影家,原北京知青安哥在已故战友王开平、凌瑜墓前。(图片摘自邵玉玲博客)


▼知青铭记与东风农场干部职工结下的深情厚谊。
上:四地知青代表走访原东风农场工会主席刁光明(右五)。
下:原二营六连指导员上海知青王良超回访连队,图片摘自东风农场画册《永恒的记忆》。


▼知青铭记纪念碑的建设者、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图片摘自邵玉玲博客。


▼上:重庆知青余远瑾和总设计师江碧波教授(左)。摄于2009-4-3
 下:江碧波教授(右)与碑体安装项目经理徐国均。摄于2008-10-29


▼项目经理徐国均(右)与纪念碑总监制孙向荣。2008-10-27朱武军摄


▼实施《拓荒浮雕—记忆》方案的负责人重庆知青余远瑾(左)和孙向荣。摄于2008-12


▼参加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和纪念碑揭幕仪式的四地知青代表,图片摘自东风农场画册《永恒的记忆》。


▼青石铸胶魂,红土立丰碑,让青春的记忆成为永恒!



2008年秋孙向荣在东风农场专题片《胶林丰碑》拍摄现场



作者孙向荣简历:


   1967年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1974年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建筑系讲师。1993年调回上海,从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任高级工程师、浦东新区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上海卢湾区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室内设计第二专业。2008年退休后以志愿者身份赴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参与东风农场博物馆和知青纪念碑的建设。2013年以高级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东风农场小城镇的旧区改造和知青文化旅游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2018年参于东风农场博物馆的修复工作。2000年至2005年任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老照片影集《勐龙印迹》和回忆录《勐龙记忆》的编辑。


作品荐读

勐龙河畔知青村(孙向荣)

不会忘却的纪念(孙向荣 )

怀念离休干部谢一非 (孙向荣)

我心中的白塔  (孙向荣)

生命的尊重(陈新增.孙向荣 )

《 朱梅华失踪案纪实 》孙向荣

版纳四月天,傣家泼水节(孙向荣)

记已故北京知青王开平的亲属来农场扫墓并捐赠遗物(孙向荣)

知青情 - 勐龙缘  ——好友陈尧(上)(孙向荣)

诗的情怀 画的意境  ——好友陈尧(下)(孙向荣)

浅析《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封面设计(孙向荣)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记忆2008】东风知青纪念碑(孙向荣)

点击关注👉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